一文读懂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
时间:2025-03-04 阅读:441

一文读懂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

 

血常规堪称身体的“健康预警器”,它能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,帮助医生发现许多健康问题。下面就来认识一下血常规里的关键指标及其临床意义。

白细胞:免疫防线的 “巡逻兵”

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,能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情况。

image.png

    白细胞计数(WBC):正常范围是(4.0~10.0)×10⁹/L。升高往往提示细菌感染、严重创伤;降低则可能是病毒感染、药物副作用导致。比如感冒时白细胞升高,大概率是细菌感染。

中性粒细胞:占白细胞总数50%-70%,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增多。减少常见于伤寒、病毒感染等。

淋巴细胞:占比20%-40%,在病毒感染时大幅增加,如流感、水痘。减少可能是免疫缺陷病。

嗜酸性粒细胞:占比0.5%-5%,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升高,像哮喘、蛔虫病。减少多无意义。

嗜碱性粒细胞:占比0 - 1%,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。减少无临床意义。

单核细胞:占比3% - 8%,在结核、疟疾等感染时增多,也可见于血液病。

红细胞:氧气运输的 “小货车”

红细胞主要负责输送氧气,其指标能反映是否贫血或血液浓缩。

image.png

    红细胞计数(RBC):男性(4.0~5.5)×10¹²/L,女性(3.5~5.0)×10¹²/L 。增多可能是血液浓缩或缺氧;减少则是贫血信号。

血红蛋白(Hb):判断贫血的关键指标,男性 120~160g/L,女性 110~150g/L 。增减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。

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:80~100fl ,用于区分贫血类型,大于 100fl 是大细胞性贫血,小于 80fl 是小细胞性贫血。

血小板:止血凝血的 “小卫士”

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image.png

    血小板计数(PLT):正常范围(100~300)×10⁹/L 。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;减少则可能导致出血,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

平均血小板体积(MPV):反映血小板大小,增大提示血小板破坏增加,减小可能是骨髓造血不良。

血常规结果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若发现异常,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。

 

供图科室(部门):门诊部

供稿科室(部门):门诊部

供稿人:杨丹艳

审稿人:陈光庆


联系我们
QQ咨询
关注微信
联系电话
028-85433201 028-85438936
单位地址
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26号